查看原文
其他

收视造假、票房注水、视频刷量,“水军”顶起文娱产业半边天

2016-12-15 苏心卿 犀牛娱乐

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 只说真话和笑话

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  票房透视镜

文:苏心卿   编辑:朴芳


2016就快要过去,从年初《叶问3》的票房注水,到年末电视收视率问题的大幅关注,中间也不乏网剧刷量、综艺、直播、公众号等各种数据作假的消息接连爆出,国内文娱产业这一年沸沸扬扬的声音,大概都在围绕着“假”做文章。

 

近期,王长田再次引出了电视收视作假的黑水产业链。

 

“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、电视剧,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%以上都是假的。”,而广告商们投放的广告都是建立在这些假数据上,他说,当时一集电视剧高的要花50万去买一个电视台的收视率,让数据达到1%以上。对电视综艺来说,不买收视率就没有广告愿意来投,而如果没有收视率保证的话,电视台也不会要这种剧。所以,电视台、剧方和广告商之间的利益牵连让这种收视造假行为有了生存的土壤。

 


 

 

收视率被推向风口浪尖源于2012年,制片人王建峰公开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数据,后更有导演郭靖宇被“威胁”买数据等爆料,多家媒体跟进报道,引发舆论哗然,一连串的事件直指这种造假背后的金钱利益关系。

 

据悉,就光电视剧说来,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是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,卫视频道可年均播出1.3万集电视剧,所以,全年就有40多亿人民币被这股卖收视率的黑势力所非法窃取。卫视为了广告收入而可能“暗示”片方需要保证收视率,所以片方只好花高价投靠黑势力购买收视率,按照平均一部45集的电视剧算来,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就在2000万以上,这个2000多万由谁来出?所谓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当然是广告商。


因为片方极大可能会把这莫名多出的2000多万加在购剧价格中,而电视台也会伺机把这项成本摊薄在广告商身上。最后广告商为了一个假数据而恶性循环支出高价费用,态势愈演愈烈。又有谁来真正关心剧作质量和口碑?而这些行为对于那些良心口碑电视剧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的掠夺,试问他们会主动或者无奈被迫加入这种买收视率的浪潮中吗?最后受益的,不是观众,不是剧方,不是电视台,而是这股盛行的黑势力。

 

更可怕的是,在这种投放广告靠收视衡量的背景下,收视作假的需求被异常放大,黑水势力的资源就异常紧俏,有时,他们同时收取同一城市,同一时段,同时两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,但这明显保证不了“效果”,就是说,钱花了,收视率不一定有。

 

新近的案例是《美人私房菜》因为剧本身质素问题、宣发欠缺和没有购买收视率,直接创下了播出平台浙江卫视50年以来的收视低潮,只能无奈被腰斩停播。而排在《美人私房菜》前面的剧,也有相当部分并非单纯因为口碑、质素上乘而走在收视前端。

 


本剧制作人严从华表示:《美人私房菜》和浙江卫视都是受害者。


 

这一黑幕也引来了行业机构的高度重视,近日,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(简称“中制协”)也发表了声明,正式向电视剧“收视造假”的黑色产业链宣战。

 

中制协也正式授权法务委员会:立即调查取证,向司法部门报案,号召全行业所有制作机构和全社会所有知情人,积极提供有关线索与证据,尽快将这些犯罪分子绳之以法。

在最近的公开活动上,王长田说,这样的现象和行为违反了一个文化企业、一个行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原则。所以,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光线砍断了曾经辉煌的电视业务,积极做电影。

 

那么问题来了,电影就这么“冰清玉洁”吗?

 

今年3月初,广电总局电影局查出《叶问3》存在大量虚假票房,公布《叶问3》由于虚假排场和自购票房共产生的8800万假票房作废,配合造假的70多家影院和3家电商被警告、影片发行公司停业整顿。

 

自此,票房造假的声势也下去了一段时间,而从暑期档开始至今,票房作假的势头又渐渐起来。在“票房透视镜”观察来看,实际情况就是票房注水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。如本该下线的某大片至今还在以每天500万左右的速度疯狂“注水”。而或多或少的注水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,今年最少有20部电影疑似存在比较严重的注水现象。

 

至于大家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出动作,根源于其背后的资本游戏倒逼票房作弊。《叶问3》涉及多方资本的洗钱行为,他们欲利用网络P2P、基金、理财行为圈钱,甚至拉动股价上涨,而如果收益达不到预期,很可能引发整个大局的资金链断裂、崩盘。在这种资本的压力下,做高票房拉动股价势在必行。多个电影的票房作假行为基本也都跟资本关联、利益对赌有关。

 

网络刷量造假态势更猖獗

 

不仅院线,在网络平台上,网络大电影、网络剧、网络综艺、网播电视剧的数据造假也已成为常态,且造假成本接近于零,态势异常猖獗。

 

“票房透视镜”曾咨询黑产供应商,2000块就能刷出2000万的播放量,刷一个亿的播放量不到1万块。虽然这种数据目前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利润,但虚名的攫取也是利益之一,更何况还有背后的广告商和植入商。相较于实体平台,网络平台因为成本低廉、技术监管难,更是造假重灾区。不少网大、网络剧口碑跌落谷底,但播放量却逆势上扬,几天下来动辄几亿、几十亿的播放量根本不成问题。

 

而为了匹配相应的假数据,刷评论也是造假的手段之一,网生内容多处“水军”丛生,以假乱真。这在某些方面涉及到播出平台方声誉问题,事实上,爱奇艺等平台就曾与刷榜造假者作过斗争,公布真实网大票房。但另一方面,很多时候播放平台也是从“网站名誉”、“广告商”等自身利益出发,对这种现象更是纵容和默许。


还有哪些是假的?


多个基于腾讯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也在今年9月迎来一个大面积裸奔日。由于腾讯平台的反刷量自查行动,诸多公众号在28日露出了真实的庐山面目,几家10万+平台纷纷被打脸。而据“票房透视镜”观察来看,同行业的影视娱乐类自媒体刷量现象是整个行业造假的一个缩影。时至今日,很多影视自媒体的文章毫无可读性和实效性,却始终保持很高的阅读量。其实这种刷量行为很容易甄别,然而这对于认真做内容的自媒体来说,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。


11月,微博官方也公布了一批通过违规手段刷话题阅读数、旨在冲击热门话题榜单的话题和账号。而在火爆的直播平台,为直播网红充粉、刷人气流量、左手倒右手的虚拟礼物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
 

从整个文娱产业链来看,源头的大IP可以刷文学网站榜单和百度指数,发行过程买收视率、买票房,宣传过程中刷阅读量、微博刷话题榜、加粉、刷分;而某些直播网红、新晋艺人也都在这浩浩荡荡的“刷人气”大军之内。这些“水军”制造了大部分的虚假繁华和泡沫,平台自查收效甚微、机构声明立法任重道远,那么,怎样才能彻底杜绝“假”的源头?

 

大概,在中国,哪里有利益,哪里就有作假。

 



 

▶ 阅读票房透视镜(微信ID:piaofangtoushijing)往期热文

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牵出5亿保底和三家上市公司,耀莱能否完成豪赌?

川普的制胜五招,为我们电影宣发带来的启示

从《捉迷藏》的秦海璐开始,细数那些名气不如演技的演员

《电影产业促进法》的不足和三大遗憾

两王四个二的《西游伏妖篇》,星爷+徐克能否20亿起步?

意外退出国庆档的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是败笔还是妙招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